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南怀瑾 上虞
查看: 482|回复: 0

严巷头村现存三座桥的故事

[复制链接]

1293

主题

1767

帖子

7704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704
发表于 2022-4-3 10:33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严巷头村现存三座桥的故事

严巷头村(部分).jpg

严巷头村(部分)

随着时代的变迁,逐渐从水运交通发展为公路交通,随着百崧古航道及村河的填没,严巷头村历史上的十三座古桥,除了前面介绍过的绥成桥、物始桥、八字桥,还有唐嘉桥、周家桥、张湖桥、昌虞桥、里严严友桥、任家植福桥、朱家木桥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

现在尝存的永宁桥(潘家桥)、回澜桥(后唐嘉桥)、连堰桥(小潘家)三座,也已都更新换代。


永宁桥

永宁桥.jpg

据《上虞古桥》记载:“永宁桥,单跨石梁桥。崧厦朱家村的小潘家有永宁桥,全长9.74米,全宽1.65米,三条石梁,梁长4.1米,北边梁外侧面刻有桥名,所刻年代严重风化。


东、西桥台干砌条石砌成,各有四、五档石级踏步,石级中央浇有宽1.0米左右的混凝土斜道成为斜坡,以供机动车过桥。”


现在严巷头新农村建设之后,不但河道整洁,村路宽畅,石桥更新为钢筋混凝土桥梁,桥两边装有水泥桥柱,钢管护栏,显得平坦厚实。

  
新潘家桥.jpg

新潘家桥

连堰桥

连堰桥在小潘家,小潘家古称“连堰”,是以潘姓为主的小村落,以有别于石鼓潘家,故称“小潘家”,属于石鼓潘家的分支。



连堰、潘村.jpg


潘氏为什么会住在连堰?可能与江陵通判潘履孙葬于严巷头有关。


潘履孙,字坦之,是朱熹的学生。在七岁时,朱子见其侍立在祖父月林公潘畤身旁,视听专一,进趋有度,觉得孺子可教,遂授学焉。


潘履孙十三岁时,用祖荫补将仕郎,不就。从朱子游,于师言记录无遗,朱子雅重之。授江陵通判,后辞疾归。寿六十四,著有《分记朱子语录》、《坦翁文稿》。


葬于严巷“帝”字号地,有墓地六亩。潘履孙子潘伯广葬在父侧。


据《潘氏族谱》记载,潘氏从五夫迁居嵩城之后,许多五夫的田产转移至崧厦,在崧厦购买了五十亩祭田,可能有部分田在严巷头。


当然潘氏迁居崧厦之后,家族生产生活,不止五十亩祭田、六亩墓地,应该还有其他田产。


如在宋嘉定七年(1214),潘升孙(潘履孙堂兄)捐助“拱”字号地四亩,作为嵩城庙的庙址,把原先在六都宁远乡旧的小庙,建成了现在宽大的嵩城庙处。


由此可知,潘氏当年在石鼓、嵩城、严巷头都有田地。


嵩城庙.jpg

嵩城庙

潘氏后人迁居连堰,可能为既便于耕作,又近于守墓吧!


起初连堰未几户人家,住在茫茫的夏盖湖边上,仿佛是一种半耕半隐的生活。


连堰,以靠近丁家埠“茭葑堰”而得名,茭葑堰是夏盖湖三十六沟之一,是夏盖湖水灌溉的通道。丁家埠、连堰因地势较低,所以需在沟两边筑堰增高,避免溢水泛滥,故称“茭葑堰”、“连堰”。


连堰是一个“渡”(肚),与茭葑堰相通,是茭葑堰的支流。夏盖湖水通过连堰流向嵩城,故连堰河上所架之桥,称“连堰桥”,又称“堰头桥”。


在古代,余姚因为地势较低,易涝易旱,水源缺乏。所以靠近上虞的余姚村民,经常盗挖夏盖湖堤坝,偷排湖水。为了水资源,两县村民为此争执了千年。


其实,夏盖湖边上的余姚人,有许多家族也是从崧厦迁移过去的,但为了水利的吃饭问题,有时会剑拔弩张,对薄公堂。


所以在古代,崧厦各村各姓自发组织巡湖组,一年四季轮流值巡,出钱、出人、出船、出物,以保护夏盖湖的水利。


现在,如果有谁能把历代夏盖湖的故事写出来,那一定是一部丰富多彩、非常叫座的上虞乡土传记体小说!


进入新时代,浙江启动水利史上的大工程,开挖了上虞曹娥江至余姚、慈溪的输水运河,之后全面解决了余姚、慈溪的后顾之忧。


看运河如带,长桥如虹。


新连堰桥.jpg

新连堰桥


运河边上小潘家(连堰)

现在新建的连堰桥,势如彩虹,宽阔平坦,已非从前的流水小桥所能比。


新桥并无桥名,因建在连堰桥旧址,姑以“新连堰桥”名之,作为古今时代变迁的对比。


如今居住在河边的小潘家,日渐人丁兴旺,也多了姓赵、朱、任、吕、於等姓氏,村前河水荡漾,村边道路宽畅。


农村有稻花麦浪,有四季花香,环境清静优美。


回澜桥

回澜桥(处理).jpg

回澜桥,俗称“后唐嘉桥”,因以东西向的河流为界,跨过回澜桥,北面为后唐嘉桥,南面是前唐嘉桥。


以前,我曾有兴趣在崧厦周边探访古桥,我拍下了回澜桥的照片。


回澜桥是单跨石梁桥,有三条石梁组成,南北干砌条两座石桥台,台帽挑出,南面三级石阶,北面四级石阶。西侧石梁阴刻正楷“回澜桥”三字。


“回澜”,是指潮水的波澜到此而回,寓意平安吉祥,不受潮患侵害。


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,随着河道的整治驳磡,石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,桥面加宽,高度降低,与路面相平,两边装有三个水泥桥柱,两柱之间装有二根钢管护栏。


西侧底梁镶嵌黑色大理石,金漆阴刻正楷“回澜桥”三字。东侧镶嵌同样大理石,金漆阴刻正楷“唐嘉桥”三字。


回澜桥.jpg

回澜桥两边住着朱、顾、梁、郑等姓人家,大伯、大嬷热心地给我讲述从前的故事:


回澜桥旁边原来有一株大樟树,樟树下底有一只石捣臼,一九六几年的一潮大台风,把大樟树刮倒,樟树下底的一只石捣臼飞到了对岸。幸亏对岸没有房子,没有砸到人。


以前樟树旁边有三间草屋,住着朱姓人家。当时都很穷,现在好了,都造楼屋了!


唐嘉桥村航拍.jpg

唐嘉桥村航拍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

GMT+8, 2024-5-2 22:24 , Processed in 0.072515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