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南怀瑾 上虞
查看: 257|回复: 0

燕子醉酒:食椿记

[复制链接]

1297

主题

1771

帖子

772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726
发表于 2022-4-17 10:38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食椿记

燕子醉酒

万物复苏,春意盎然,山野田河的鲜美食材争相露头,丰富多彩。 香椿就是这些食材的其中一种。


“雨前椿芽嫩如丝,雨后椿芽如木质。”婆婆老房门前的香椿树已有10多年,3月,香椿树的枝头上,便长出很小的芽儿,芽上长着比汗毛还细的茸茸短毛。几天工夫,暗红色的香椿芽长到10-15厘米为最佳,这时香椿芽可以采摘了。低的用手把芽摘下来,高的要用钩杆来摘。此时采的是头茬香椿芽,也是一年中最鲜最嫩最香的一次。等过10多天第二波嫩芽长成又可以采收,至于过了嫩芽期的就只能让它翩翩树叶迎风摇曳了。


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,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。椿芽营养丰富,并具有食疗作用,主治外感风寒、风湿痹痛、胃痛、痢疾等。宋·苏轼。《春菜》:“岂如吾蜀富冬蔬,霜叶露芽寒更“。历史传说:早在汉朝,食用香椿,曾与荔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,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喜爱。宋苏轼盛赞:“椿木实而叶香可啖。”


香椿是一味野菜,也被称为“树上蔬菜”,香椿嫩芽不仅营养丰富,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。香椿叶厚芽嫩,绿叶红边,犹如玛瑙、翡翠,香味浓郁,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,为宴宾之名贵佳肴。(但香椿为发物,食易诱使痼疾复发,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)


香椿的制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:香椿炒鸡蛋、香椿竹笋、香椿拌豆腐、潦香椿、煎香椿饼、椿苗拌三丝、椒盐香椿鱼、香椿鸡脯、香椿豆腐肉饼、香椿皮蛋豆腐、香椿拌花生、凉拌香椿、腌香椿、冷拌香椿头。


听婆婆说,以前农村最普遍的做法就是---笃(拌)豆腐,香椿洗净开水里汆一下,切碎拌到“热豆腐”里,撒上盐巴,搅拌一下,考究一点的淋上麻油。一清二白的家常春味就呈现在眼前。这里所说的“热豆腐”就是作坊里刚刚做好的,还冒着热气。原因是豆腐容易变质,五更天做好,早上就可以卖,耽搁得时间越短越好,如果到了中午还没有卖完,摊主挑着担子到村子里叫卖,村民拿碗去打。在没有冰箱的年代,能买到热腾腾的豆腐也是时代的缩影。每每回忆起这些,老人总会思绪万千,一些故人;一些故事会在脑海中盘旋,或者宛然一笑,也许这是走过80多年春秋后,生活的最高心境,人如淡菊,一清二白。


汪曾祺曾这样写香椿拌豆腐:“嫩香椿头,芽叶未舒,颜色紫赤,嗅之香气扑鼻,入开水稍烫,梗叶转为碧绿,捞出,揉以细盐,候冷,切为碎末,与豆腐同拌,下香油数滴。一箸入口,三春不忘。”这样的文字看似随心率性,但实际上他是借着故乡的美食,表达了一种浓浓的故乡情。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,与一般的香菜,芹菜、紫苏,大为不同,食之风动,令人心醉,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,一般香菜多为草本,香椿树却是乔木,可以长到三四丈高。为了方便采摘,先生截掉树冠,不让其长得太高。


对我来说最方便最好吃的是“香椿炒蛋”,老房的香椿树是婆婆10多年前从别家移植过来,长得郁郁葱葱,每年3.4月全家人都很有口福,吃到大自然馈赠的最鲜美食材。清明前发芽,谷雨前后可采摘,今年因为前段时间气温较高,春分前就可以采摘头茬椿芽了。先生用钩子,婆婆撩手就可以,香气一边采一边就扑鼻而来,刚刚采来的香椿,嫩嫩的像新生儿的皮肤,洗净开水一汆,原来的红紫色变成青绿色,过凉挤干水分切碎,鸡蛋加盐加女儿红酒打散,拌入香椿后搅匀,待油6成热,倒入香椿蛋液。翻炒片刻,观察蛋液定型上色,就可装盘即熟。一口下去芬芳馥郁,唇齿留香,妙不可言。香椿炒蛋是一道以香椿、鸡蛋为主材的家常菜肴。根据现代科学分析,香椿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,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,故有"助孕素"的美称。经过2-3次采摘,4月以后的香椿基本不能食用,可能是季节太短的缘故,产量自然也是极其有限,菜场里的香椿是论把买,小小一把价格也是小贵。看了自家最新鲜的模样,对摊贩里那几把也就入不了眼了。


古云:春日食春芽,养生好处多。春天里许多植物鲜绿嫩芽,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美味,江南的春比北方来得早,野菜苗芽品种繁多,马兰头、荠菜、艾叶糕等各具风味特色,随吃哪样,都能感受到春天气息。
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香椿不仅是备受喜爱的食材,也同样具有文化意义。庄子《逍遥游》中那句“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,此大年也”,意为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的一年,可见寿命之长久。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带“椿”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,以“椿寿”作为对长辈的祝福,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!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

GMT+8, 2024-5-8 00:39 , Processed in 0.058907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