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南怀瑾 上虞
查看: 526|回复: 3

崧厦严巷头章氏来历

[复制链接]

1292

主题

1766

帖子

7697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697
发表于 2022-5-8 22:15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严巷头村貌1(压缩).jpg

崧厦严巷头章氏来历

严巷头因处于夏盖湖旁边,广袤的水利资源,以及可以逐渐向湖要田的有利条件,遂使崧厦有名的家族后代,纷纷迁居到严巷头村,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。


据统计,严巷头村有五十多姓,如严、朱、潘、俞、顾、李、任、汪、陈、章、王、徐、连、周、何、田、张、孙、夏、梁、金、黄、杨、曹、丁、吕、诸、葛、马、陆、沈、唐、陶、郭、刘、韩、何、黎、叶、郑、赵、於、罗、鲁、杜、冯、高、单、娄、许、余、姜、蒋、杭、谢等姓。


上回说到有一户章氏过继给谢家,那不过是雁埠章氏迁徙史中的特例而已。历史悠长,其他章氏的迁居原因,难以一一细考。


查居住在严巷头的章氏,朱家、严巷头、伟民、唐嘉桥皆有,以严巷头为最多,人数仅次于俞氏、汪氏、周氏、顾氏,有一百多人。据查考,俞氏、汪氏、顾氏皆迁于明代,章氏人数略少,迁居大概会在明末清初。


上虞章氏,以雁埠、称山最有名。称山章氏,在宋光宗(1189—1194)宋宁宗(1194-1224)之间,从山阴兰亭街迁来,最初迁居会稽黄家堰,后又从黄家堰迁居称山。


黄家堰,应该就是孙家渡旁边的黄家堰,在曹娥江边。称山,又称“青山”,在黄家堰对岸,遥遥相望。


因会稽与上虞县共享曹娥江,以黄家堰中流为界,黄家堰以东属上虞县,黄家堰以西属会稽县。宋代曹娥江,又名“东小江”。即黄家堰上流属上虞,黄家堰下流属会稽。在明代还设有黄家堰巡检司,由会稽沥海所负责管辖。


在清朝乾隆五年(1740)上虞金山盐场分立之前,崧厦章陆、吕家埠以西的黄家堰、谭村、塘湾,团灶林立,是煮海为盐的一大商场,都属于会稽曹娥盐场管辖。


所以古代称黄家堰为“会稽黄家堰”,也无不可。


曹娥江.jpg

黄家堰是隐居的好地方,宋代潘友端、潘友恭兄弟全家,为避难从五夫迁居海边隐居,最初也是选择黄家堰赵村。后来因为潮患,再迁居嵩城之南。


章氏初始祖章彦武,大概也是因为同样情况,江滨虽好,可惜潮水喜怒无常,决堤倒房,实在让人受不了!所以又从江边搬到了山边。


而雁埠章氏迁居比称山章氏要早,始迁祖是宋代状元章衡的儿子宣教郎章奎文。


3.jpg

民国十四年(1925),雁埠章氏修家谱,请名家作序,章炳麟(太炎)称:“其在雁埠者,自宣教郎奎文始,至今亦二十余世,子姓至五千人。”


芎北老农徐智光说:“老友章君汉臣,本年闰月,以其族谱告竣,属为一言。予阅其谱,上自及公,下至宋状元衡公第四子宣教郎奎文公,始迁上虞雁埠以来,原原本本,有条不紊。阅年至八百之久,而序次井然。章氏后人,可谓善守其先者。瑞五及汉臣,可谓善继善述者。”


而槎西老人何绍闻在序中说:“就雁埠论,已洵乎为我邑巨族矣!又考始祖奎文公,淡泊其心,高尚其志。承累世簪缨,不喜繁嚣。退居僻壤,择雁埠为庐墓之乡。歌于斯,哭于斯。世世相传,绵延弗替。由是观之,祖宗积累之德,固有如是其厚。而祖宗缔造之基,又有如是其长。夫岂偶然哉!迄今已历八百余载矣。”


从各家序文可知,雁埠章氏始迁至民国十四年,约有八百余年,即在1125年之前吧!具体年份,不得而知,大致推算,应在宋哲宗(1085—1100)与宋徽宗(1100—1126)之间,时在北宋末年。


有研究者称雁埠章氏:“宋绍圣初年,随父章衡知越州,卜居上虞雁埠,今章家村。”不知出自何据?


因为读《宋史·章衡传》,“章衡,字子平,浦城人。嘉祐二年,进士第一。”章衡一生做过很多地方的官,做过七个州的八任知州,分别是汝州知州、颍州知州、郑州知州、澶州知州、扬州知州、庐州知州、宣州知州、颍州知州。颍州知州前后任两次,但并没有做过“越州知州”。


章衡经历宋仁宋、宋英宗、宋神宗、宋哲宗四朝,比宋哲宗早卒一年。他在宋哲宗朝晚年的任职是:“元祐中,历秀、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,加集贤院学士,复以待制知扬、庐、宣、颍州。卒,年七十五。”


《绍兴府志》记载章衡任职

但据乾隆《绍兴府志》卷二十六《职官志·郡守》记载:“章衡,字子平,浦城人,哲宗绍圣元年任。”只任了一年,第二年,由吕升卿接任。


据《宋史》,章衡“徙知成德军,坐事免。元祐中,历秀、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。”“元祐中,历秀、襄”,任何职?《福建省志》、《南平地区志》作“元祐年间(1086—1093),起知秀州,历知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。”皆起为知州,历任知州。


由此计算,衡一生不止做过七州八任知州,应再加六州,共计十三州、十四任知州,分别是汝州知州、颍州知州、郑州知州、澶州知州、秀州知州,襄州知州、河阳州知州、曹州知州、苏州知州、越州知州、扬州知州、庐州知州、宣州知州、颍州知州。


宋绍圣元年(1094),章衡寿70岁。如果以章衡30岁生子奎文推算,此时章奎文已40岁,作为朝庭官员的宣教郎,早已独立参加政府工作二十年。


请问是怎样确定章衡知越州那年,就是儿子章奎文跟随父亲来迁居雁埠的年份呢?


有人说出自《松夏志》记载但问题是《松夏志》的编写,是根据《雁埠章氏宗谱》的,章氏宗谱没记载,怎么能确定是绍圣元年迁来呢?


很显然是没有认真查阅家谱,随手抄来,于是将错就错了!


章衡天圣三年1025生,元符二年1099卒,享年七十五岁。宋“绍圣”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,自1094年至1098年,共四年。


宋哲宗在位十五年1085—1100,共用三个年号,分别是元祐(1086—1094)、绍圣(1094—1098)、元符(1098—1100)


章衡经历宋仁宋、宋英宗、宋神宗、宋哲宗四朝,比宋哲宗早卒一年。他在宋哲宗朝晚年的任职是:“元祐中,历秀、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,加集贤院学士,复以待制知扬、庐、宣、颍州。卒,年七十五。”


所以,《宋史》并没有章衡在绍圣初年知越州的记载,自然也不存在章奎文在“宋绍圣初年,随父章衡知越州,卜居上虞雁埠”的故事了。


严巷头章氏的来历,应以雁埠章氏为主。一来雁埠靠近夏盖湖,互相联姻频繁。二来雁埠人口繁衍,人多地少,需要向夏盖湖发展。三来夏盖湖的巡湖管理,崧厦各族众姓共同参与,为方便巡湖管理,各姓就近住在夏盖湖边上,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。


当然,众姓迁徙靡常,凡事不能一概而论。章氏多数从雁埠迁来,也不排除少数有从其他地方迁来。


2.jpg

今阅《上虞雁埠章氏宗谱》,知章氏始祖章奎文,字晦武,宋授宣教郎。“世居浦城,公以宦游,遂家于上虞雁埠。”章奎文是以宣教郎身份,担任官职,调任(宦游)至上虞,遂在崧厦雁埠安家。


今录章氏始祖奎文公传如下:


晦武公


公讳奎文,字晦武。宋授宣教郎,为及公第十世孙。曾祖,大理寺评事,讳克忠。祖,丙戌进士,润州长史,赠光禄大夫,讳訢。父嘉祐丁酉状元,宝文阁待制,知颖州,讳衡。兄弟六人,皆通仕籍,公行居四。累世簪缨,一门贵显。盖自仔钧公建节以来,科第传家,于斯为盛。


公席父业,彬彬儒雅,未尝以声势自异于人,而性尤纯厚。考《会谱》:公接宾客,春风满座。其雅度之弘绰,可想见矣。


世居浦城,公以宦游,遂家于上虞雁埠。绵绵延延,迄今二十五传,环雁埠居者千百家。


子孙向务耕读,文不失之史,质不失之野。近数世来,以商业起者,率擅盛名于江浙、沪吴间。而学校出身之子,又复各本所学,发为事业。或施教育于乡邦,或供职务于外省,有裨于社会、国家者不少。藉非公盛德留贻,曷克臻此。


1.jpg

赞曰:

伟哉我公,缵绪全城。

恢宏气度,敦厚性情。

良辰宾至,倒屣出迎。

尊中酒满,座上风生。

虞西肇迹,大启宗祊。

莘莘俎豆,千载令名。

附:


4.jpg

雁埠章氏宗谱序

始宁之西,迤逦五十余里,面山襟江,有村曰雁埠,烟灶稠密。聚族而居于此者,不止一姓,何独章氏户口为最繁?人材为最盛?食旧德,服先畴,绳绳继继,为最久而最长,夫岂偶然哉!


粤考大南湖会稽诸谱,所载三世祖仔钧公,守高州,戍浦城。夫人练氏保全一州,存活千万人。公之惠政,夫人之德泽,夫固祷祝于当时,流传于历祀,奚待后进末学从而赘述焉。


然而修德者获报,造福者必昌。天道昭彰,古今不爽。大椿之树,阅八千春,其根深也。黄河之水,一曲千里,其源远也。章氏苗裔偏天下,试问最繁而最盛,最久而最长者,其谁能详悉而周知?然亦不待周知也。


就雁埠论,已洵乎为我邑巨族矣!又考始祖奎文公,淡泊其心,高尚其志。承累世簪缨,不喜繁嚣。退居僻壤,择雁埠为庐墓之乡。歌于斯,哭于斯。世世相传,绵延弗替。由是观之,祖宗积累之德,固有如是其厚。而祖宗缔造之基,又有如是共长。夫岂偶然哉!


迄今已历八百余载矣。年湮而代远,族大而支繁。不有考订,何以丕承乎前烈。不有记述,何以昭示乎来兹。乃生长出,间大半日习于耕耨氓之蚩蚩不识文字,一传再传,诘以乃、父乃祖以前,有茫然不知所从来者。复何问祖宗积累若何,缔造若何乎。


廷玉、倬云心窃忧之,不辞辛勤,日事采辑。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。实事求是,详加校勘。自壬戌至乙丑,三易寒暑,汇成谱牒十六卷,付诸剞劂。任其责而力瘁矣。告厥成而功伟矣!煌煌巨典,俾昭垂于不朽。祖宗在天之灵,有以佑启之,有以呵护之矣!又岂偶然哉。绍闻不敏,述其大略如斯。


古历乙丑闰四月 日 槎西七十三老人芷庭何绍闻谨识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292

主题

1766

帖子

7697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697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5-9 10:02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乾隆绍兴府志 599页_章衡(裁剪).jpg

《宋史》未载“章衡知越州”,《福建省志》、《南平地区志》亦皆未载章衡知越州,但据乾隆《绍兴府志》卷二十六《职官志.郡守》记载:“章衡,字子平,浦城人,哲宗绍圣元年任。”只任了一年,第二年,由吕升卿接任。


据《宋史》,章衡“徙知成德军,坐事免。元祐中,历秀、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。”“元祐中,历秀、襄”,任何职?《福建省志》、《南平地区志》作“元祐年间(1086~1093),起知秀州,历知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。”皆起为知州,历任知州。


由此计算,衡一生不止做过七州八任知州,应再加六州,共计十三州、十四任知州,分别是汝州知州、颍州知州、郑州知州、澶州知州、秀州知州,襄州知州、河阳州知州、曹州知州、苏州知州、越州知州、扬州知州、庐州知州、宣州知州、颍州知州。



北宋·章 衡

《宋史·列传第一百六》

章衡,字子平,浦城人。嘉祐二年,进士第一。通判湖州,直集贤院,改盐铁判官,同修起居注。物有挂空籍者,奏请蠲之。又言:“三司经费,取领而无多寡,率不预知。急则敛于民,仓卒趣迫,故苦其难供。愿敕三部判官,簿正其数,即有所赋,先期下之,使公私皆济。”三司使忌其能,出知汝州、颍州。


熙宁初,还判太常寺。建言:“自唐开元纂修礼书,以‘国恤’一章为豫凶事,删而去之。故不幸遇事,则捃摭坠残,茫无所据。今宜为《厚陵集礼》,以贻万世。”从之。


出知郑州,奏罢原武监,驰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。复判太常,知审官西院。使辽,燕射运发破的,辽以为文武兼备,待之异于他使。归复命,言辽境无备,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。不听。


衡患学者不知古今,纂历代帝系,名曰《编年通载》,神宗览而善之,谓可冠冕诸史;且念其尝先多士,进用独后,面赐三品服。判吏部流内铨,尝有员阙,既拟注,而三班院辄用之,反讼吏部。宰相主其说,衡连奏疏与之辨。或曰宰相之势,恐不可深校,衡不为止,至诉于御前。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,宰相见之怒,衡曰:“衡为朝廷法耳。”以状上请而视之,相悟曰:“若尔,吏部是矣。”乃罪三班。


未几,知通进银台司、直舍人院,拜宝文阁待制、知澶州。神宗曰:“卿为仁宗朝魁甲,宝文藏御集之处,未始除人,今以之处卿。”衡拜谢。至郡,会官立法禁民贩盐,衡言:“民恃盐以生,生之所在,虽犯法不顾。空令犴狱日繁,请如故便。”徙知成德军,坐事免。


元祐中,历秀、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,加集贤院学士,复以待制知扬、庐、宣、颍州,卒,年七十五。



《福建省志》


章衡(1025~1099年),字子平。福建浦城人。天圣三年(1025年)生。


嘉祐二年(1057年)进士第一。通判湖州,召试直集贤院,改盐铁判官,同修起居注。出知汝州、颍州。


熙宁(1068~1077年)初,召还京,同判太常寺,出知郑州,复判太常,知审官西院。编纂历代帝系,名曰《编年通载》,宋神宗览而称善。判吏部流内铨,旋知通进银台司、直舍人院,以宝文阁待制知澶州,徙成德军,坐事免。


元祐年间(1086~1093年),起知秀州,历知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。加集贤院学士。复以待制知扬、庐等州。


卒年75岁。



《南平地区志》


章衡,字子平,浦城人。生于宋天圣三年(1025年)。


嘉祐二年(1057年)进士第一,通判湖州(治今浙江吴兴)。诏除校书郎,迁太常寺丞,改盐铁判官,同修起居注,出知颍州(治今安徽阜阳)、汝州(治今河南临汝)。熙宁(1068~1077年)初,还判太常寺,知审官西院。


章衡出使辽国,辽主欺他是文士,酒宴中提出以射箭助兴。衡连发破的,辽主才以为文武兼备,待礼优加。回奏辽国防御松懈,可伺机出兵,未被采纳。


章衡考虑当时学者不知历史,遂编纂历代帝系《编年通载》。神宗览后称善,谓可冠冕诸史。判吏部流内铨,不久进通进银台司、直舍人院,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(今河南濮阳),徙知成德军。


元丰四年(1081年),坐事落职,提举洞霄宫。


元祐中,起知秀州,历徙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,加集贤院学士,又以待制知扬、庐、宣、颖州。


元符二年(1099年)去世。《宋史》有传。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292

主题

1766

帖子

7697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697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5-9 13:04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
据《浦城县志》:章衡乡贤祠。配夫人张氏封崇宁郡。公葬杭州临安县龙井山有华表。墓额文曰:四朝侍章公之墓”。夫人葬浦城宝胜寺前子六,懿、允文、奎文希文焕文


次子章允文,字仲孚。《宁波府志·职官表》:元祐七年,任象山县令。旧谱:仕朝奉大夫,杭州通判。因父墓在杭,不忍远离,遂自浦城徙居富春。有墓志暨吕东莱赠诗。配恭人王氏,子二,英亮、昭亮。


章衡是北宋四朝元老,在宋哲宗朝的最后十余年,从元祐间,起秀州知州,历襄州知州、河阳州知州、曹州知州、苏州知州、越州知州、扬州知州、庐州知州、宣州知州、颍州知州十州,几乎是一年一州,如走马灯一般。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292

主题

1766

帖子

7697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697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5-14 16:5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上虞金山盐场的来历:金山盐场在上虞县百官镇,在乾隆五年(1740)时设立,是从曹娥盐场分割出来的。在分割以前,原曹娥盐场有七团,分别是百官团、塘角团、屠家埠团、南团、小金团、贺东团、雁步团。


把曹娥盐场一分为二之后,曹娥盐场只管辖小金团、贺东团两团,撤销一团,其余四团划归金山盐场,分别为百官团、雁步团、塘湾团、东团,有二团随地域所属改了名称。


崧厦章陆、吕家埠以西的黄家堰、谭村、塘湾,团灶林立,成为金山煮海为盐的一大商场。


在未分金山盐场之前,黄家堰、谭村、塘湾等皆属曹娥盐场,而曹娥盐场属会稽管辖,所以古代称“黄家堰”为“会稽黄家堰”,也无不可。


又,“会稽与上虞县共享曹娥江,以黄家堰中流为界,黄家堰以东属上虞县,黄家堰以西属会稽县。宋代曹娥江,又名‘东小江’。”即黄家堰上流属上虞,黄家堰下流属会稽。在明代还设有黄家堰巡检司,由会稽沥海所负责管辖。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

GMT+8, 2024-5-1 13:31 , Processed in 0.062654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